唐代以降,泉州矿冶业、铸造业逐步兴起,五代时期已成福建主产地之一。洛江区河市镇下堡村迄今仍有古冶铁遗址,亦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物。不仅如此,当地元时即有海商发舶东帝汶,留下勇闯海疆的不灭印迹。
未经发掘的冶铁遗址
“看!这块石头从对它色泽和表皮的观察来说,应该就是块铁渣石了。拿在手上还有点沉。”站在洛江区河市镇下堡村的铁渣山(俗称铁屎山)上,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和洛江区文史学者陈继川手捧一块黑褐色的石头这样评论说。据说,类似这样的铁渣石在这里还有许多,当地人将之称为“铁屎”,其堆积的这个山头因而被称为“铁屎山”。
下堡古时为“梧宅”的一部分,今为河市镇的一个村。1958年考古队曾在此发现古冶铁遗址,其部分堆积层厚达4米以上。日前,记者与陈鹏、陈继川等专家学者到该遗址踏勘时发现,如今在铁渣山下立有两块碑刻,一为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所立的“古炼铁遗址”碑;一为1998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立的“梧宅古冶铁遗址”碑。据《鲤城区志》载,自从该遗址1958年被发现后,已采集标本有冶铁工具坩埚、成块铁碴、五代陶罐、底部残器及宋代瓷片等。遗址迄今未经发掘。《洛阳江志·文物》载称,“(梧宅古冶铁遗址)该地小山头的地表堆满古铁渣,故称‘铁屎山’,是五代宋时冶铁遗址。铁渣分布范围,长约百米,宽五十米,堆积最厚达4米,部分已被破坏。”陈鹏表示,上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此采集了铁渣的标本,经检测其含铁量达54%以上,证明该地铁矿质地不错。据悉,近期已有多批文物保护专家考察过该遗址,他们强调要妥善保护遗址,尽量维持遗址的原貌。
唐末五代时,在分裂割据和战乱频仍的状况下,境临东海的闽国,更重视航海事业的发展,除通过海道与北方中原王朝及南方邻邦往来外,并“招徕海上蛮夷商贾”。王延彬任泉州刺史“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泉州海外贸易继唐代之后又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也为矿冶业、铸造业等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必要的动力。